查看原文
其他

我每天都跳舞,也希望人人都能如此

2016-09-09 以色列计划

关注✡以色列计划✡——你的以色列及犹太百科全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02o3ovzk&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以色列纪录片《嘎嘎先生》(Mr. Gaga)预告片

在过去不久的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影片中,讲述现代舞名家欧哈德·纳哈里(Ohad Naharin)故事的《嘎嘎先生》(《Mr. Gaga》)是最具诗意的一部纪录片。大量现代舞演出的场景成为影片的亮点。舞者的肢体如同舞蹈画作中的线条、笔触与色彩,从人出发,以舞终结。


片中的“Gaga”一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流行女歌手“Lady Gaga”,但其实是源于主人公纳哈林创造的一个概念,是一种独特动作语言,也是纳哈林多年总结的舞蹈哲学:Gaga着重探索感官与动作的关联,希望舞者能感受聆听自己的身体,感受其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信息以及情绪。纳哈林作为以色列巴希瓦(Batsheva)现代舞团艺术总监,是全球最杰出的现代舞编舞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着想象力与张力,舞者可以低吟浅唱,也可尖叫控诉;有时在跑步机跑步,有时又会从舞台中央的布景墙上坠落。冲突美学是巴希瓦舞团的特点之一,奔跑、移动,空间的转换与感官的调动,在看似重复的节奏中,孕育着“爆炸”的决定性瞬间。


1952年欧哈德·纳哈里(Ohad Naharin)出生于以色列,童年时期成长于“基布兹”(kibbutz),即以色列的一种类似于人民公社的集体农场,有很多家庭共同生活、工作。透过家庭录像,可以看见一个好动而天赋秉异的小少年,起舞是他的天性。成人后的纳哈里表示,基布兹曾是他的天堂,只是五岁半就随着父母搬离了农场。22岁退伍后,纳哈里才在母亲的鼓励下在巴西瓦舞团正式接受训练,这对于讲究童子功的舞蹈行业而言,实在是“太晚了”。但是纳哈里却庆幸自己没有过早地被舞蹈教育的窠臼所束缚,他以大自然为灵感,尽情用肢体展现万物的灵光。


欧哈德·纳哈里(Ohad Naharin)

很快,他受到了“现代舞之母”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等人的赏识,远赴纽约进入葛兰姆舞校、美国芭蕾舞学校(School of American Ballet)和茱莉亚艺术学院等学习。他的舞蹈老师回忆起年轻时的纳哈里说,他一双蓝绿色的眼睛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的柴郡猫。老师认为纳哈里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颇具阴性气质却又充满攻击性,极富情绪感染力却又不失克制。在纽约期间,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开始从一个纯粹的舞者转向了编舞,并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伴侣,美籍日裔舞蹈演员梶原真理(Mari Kajiwara)。


1984年,他与妻子共同创立了欧汉·纳哈里舞团。出于对故土的眷恋,1990年纳哈里回到以色列,接管了巴希瓦舞团,并逐渐把舞台重新带回世界一流舞团的位置。影片开场时,坐在一旁的纳哈里正在指导舞者如何展现身体的变化,从轻微的抖动变为剧烈的颤栗,再倏忽倒下。舞者前几次动作他并不满意,摔倒的瞬间尚存自我保护的本能,因而并不自然。他希望舞者投入而放松,好似灵魂瞬间抽离。


与他合作过的一位黑人舞者在访谈中说,纳哈里无疑是严厉的,他会把演员骂哭,但是这些演员之后又都会回到练功房,因为大家知道纳哈里是对的。在舞者眼里,纳哈里是一位喜欢说“No”的编舞,舞者不断重复动作,直到纳哈里给出“Yes”的答复,“然而他说可以了的时候,我却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并非每一次都能将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舞者,每当这时,妻子梶原真理便会补充解释,充当演员与纳哈里之间的桥梁。


然而,作为他灵魂伴侣的梶原却在50岁时因癌症病逝,纳哈里的画外音响起,“当我们想要一个孩子的时候,一切都太晚了”。多年的舞蹈练习让纳哈里患上了职业病,背部的伤病损伤了他的神经,他由此开始反思舞蹈与自己身体的关系,“Gaga”动作语言由此而来。Gaga舞蹈技巧与芭蕾舞练习存在很大差异,舞者们不需要镜子,也不追求动作的绝对整齐划一,而是顺从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从精神到肢体,感受如何律动与怎样律动。


2005年,纯舞蹈作品《三》(Shalosh)是舞团改以Gaga技巧为训练方式后的首部作品,去除了繁复的舞台布景,舞者身着朴素的服饰,纯粹展现舞者更为细腻的肢体表达。除了针对专业舞蹈演员的训练,Gaga也开始面向普通人,主要练习身体的延展、手掌与脚掌运动,驱动身体使得体内不同部位连贯流动。知名演员娜塔莉·波特曼也在片中出现,分享了她参与Gaga课程的体验。此外,Gaga训练已经发展为一项公益,一些因患病而无法行走的孩子也被邀请进练功房,专业舞者带着他们起舞,这或许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纳哈林“人人皆可起舞”的理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302cy7ob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嘎嘎先生》拍摄花絮,娜塔莉波特曼讲述她的训练感受

片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成名后的纳哈林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有一个孱弱而内向的双胞胎弟弟,唯有奶奶能通过跳舞的方式与让弟弟打开心扉;后来奶奶在他们五岁的时候因车祸去世,他就想代替奶奶跳舞,来唤起弟弟的注意。然而若干年后,纳哈林却又亲口承认这个听上去有些悲切的故事实际上是他临时编造的,他认为编一个故事更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对舞蹈的那种说不清缘由的热爱,反而显得不真切。


用一个不太精准的比喻,如果古典芭蕾舞追求的是工笔画般的精致秀美,那么嘎嘎先生所追求的,大概就是与造化共舞的写意。

(源自:澎湃新闻)

猜你喜欢

到特拉维夫去跳舞(上)

到特拉维夫去跳舞(下)


以色列计划 |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Organizatio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盈利机构

An NPO for Israel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来稿及建议:info@israelplan.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